人大代表杨炎华:“虾稻田”绘就村民增收新图景-8455新澳门路线

杨炎华今年57岁,担任石首市调关镇槎港村党总支书记已经8个年头,因工作实绩突出,2021年,他当选为市人大代表。

人大代表和党总支书记身份不同,但同样面对的都是千头万绪的群众工作。

“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”杨炎华说,想要把担子担好,首先要了解群众想什么、缺什么、需要什么。正是在这股信念的支撑下,他的足迹遍布槎港村的16个村民小组,每家种了多少地,收入多少,他总能脱口而出。

槎港村南邻三菱湖、宋湖,北靠长江,湖泊水面参差包裹陆地,淡水资源十分丰富。如何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价值,带领村民致富增收,小龙虾养殖让杨炎华看到了机会。瞄准这个方向,杨炎华号召全村一起发展稻虾产业。但产业发展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。“由于养殖技术不成熟,村里的小龙虾产量不高,个头小,卖不到好价钱。”养殖户易湘理说,在养殖的第一年,他便亏损了一大笔钱。“那段时间,杨书记常常到我家中来了解情况。”在易湘理眼里,杨炎华是个十分和善的人,心里装着的都是村子的发展。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桥梁纽带作用,杨炎华联系村里的6名镇级人大代表一起,走访了村里所有的养殖户,详细了解小龙虾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,分析亏损原因。

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,他们发现,养殖户对饵料投放、水位控制等技术问题把握不准,严重影响了小龙虾的生长。“要实现规模化发展,养殖技术必须得跟上。”几经辗转,杨炎华邀请到长江大学和市里农业专家团队,对村民们开展技能培训。“现在,每个养殖季,专家们都要到我们田里来三次以上,还有一些是理论知识培训。”得益于此,易湘理的养殖技术快速提升。他说,槎港村水质好,养殖的小龙虾个头大,卖的价格也高,加上稻谷一起,每亩田能收获近5000元,在往年,行情甚至更好。良好的养殖效益,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展产业,相比以往,槎港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明显增多。然而,村里养殖田有限,包含深水虾养殖面积也只有10300亩,难以满足村民们日益增长的养殖需求。

为此,杨炎华时常带领村民到相邻县市考察,寻找合适的养殖田,鼓励大家把产业拓展到村外。“只要大家有需要,我就会跟着去。”杨炎华说,一番努力下,槎港村在华容、监利、江陵等县市成功流转稻虾田16000亩,稻虾产业不断扩大。截至目前,槎港村民共承包本村及周边县市稻虾田26000多亩,平均每亩收入近5000元,槎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“亿元村”。今年,设在该村的石首稻虾科技小院成功入选“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”。生活富起来了,村民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待。有一次,和大家闲谈时,村民庞盛兵说:“披甲湖村通过开展共同缔造活动,人居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。”一句无心的话,却让杨炎华记在了心里。创造美好生活,改善人居环境是一道必答题。杨炎华联系上了村里的其他人大代表,到田间地头、群众家中收集意见和建议。

“道路不平整”、“沟渠污染严重”、“缺少休闲场地”……针对村民们反响最强烈的问题,村“两委”发动村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。在大家的努力下,槎港村完成沟渠清洗10000米,修补道路近10公里,拆除乱搭乱建47处,还修建了3座村民议事亭和7座休闲小游园。如今的槎港村,风光秀美,民富人和,村民生活其乐融融。

“人民选我当代表,我当代表为人民。”这是杨炎华始终牢记的使命。他说,在保证槎港村发展的前提下,还将把足迹延伸到更多的地方,立足稻虾产业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发挥人大代表职能作用,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。(记者:陈卓)


网站地图